1951年,曾流行一時的由張春橋作詞、盧肅作曲的《毛澤東之歌》驟然停播,銷聲匿跡。這到底是什么緣由?幾張發(fā)黃的報紙,將這個疑團慢慢解開的同時,那些歷史的細節(jié)也令人忍不住發(fā)出聲聲感嘆。
■《毛澤東之歌》驟然淡出歷史舞臺■
1941年,時任《晉察冀日報》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創(chuàng)作了《毛澤東之歌》(盧肅作曲)。這首歌問世后,曾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,不僅在解放區(qū)廣為傳唱,新中國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時。1951年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(xié)會所作的“1950年全國流行歌曲調查”中,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。向延生在《中國近現(xiàn)代音樂家傳》中也指出:“這年由張春橋作詞、盧肅譜曲的‘獻給中央二十周年’大合唱中的《毛澤東之歌》,是一首優(yōu)秀的頌歌題材的歌曲,演出后很快就在邊區(qū)傳唱開來。張春橋一生做了不少壞事,但這首歌詞當時該算是好的。曲作形象地概括了抗戰(zhàn)的艱苦,深情地歌頌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。此后這首頌歌在各解放區(qū)和一些國統(tǒng)區(qū)的愛國青年中廣泛流傳,留下它應有的歷史功績。”
然而,這支曾經廣為傳唱的歌曲,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1年,竟然驟然淡出歷史舞臺,竟至銷聲匿跡。這讓很多人感到詫異與驚訝,對其原因也眾說紛紜。
有人回憶延安歲月時,就談到了這樣的細節(jié):“調皮的男孩,有時唱歌亂改歌詞,他們并沒有惡意,只是為了好玩。比如唱抗大校歌,‘黃河之濱,集合著一群,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子孫’,他們解嘲地唱成‘倒霉子孫’。那時,在晉察冀的張春橋寫了一首《毛澤東之歌》,歌詞是‘密云籠罩著海洋,海燕呼喚暴風雨,你是最勇敢的一個……敬愛的毛澤東同志,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’,他們改成‘光榮地抽著你的煙袋’。歌詞大概是太突出毛澤東個人了,又不通俗上口,這首歌后來就沒有人再唱。”
來自革命老區(qū)的孔昭琪在《老歌的記憶》一文中也回憶道:“這首歌大約是1941年我剛上小學時學會的,我對它的印象之所以很深,是因為它莊嚴、深沉,贊頌意味很濃,而且學校每次開會,都唱這首歌作為會議的首項儀式。那時太小,還不知道什么詞作者、曲作者之類。后來,這首歌莫名其妙地銷聲匿跡了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我常常想尋覓原因,但一則由于不在我的專業(yè)范圍,故不是很迫切,二則因為也無從著手,所以一直這樣拖著。其間,雖然也聽到一些只言片語,但始終沒有認真追究?!?br />
■周巍峙點名批評《毛澤東之歌》■
是因為新歌涌現(xiàn),大浪淘沙,將《毛澤東之歌》自然淘汰了,還是背后有不為人知的玄機?這就得從周巍峙點名批評《毛澤東之歌》談起。
1951年2月11日,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周巍峙在《人民日報》發(fā)表《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(chuàng)作》一文,點名批評《毛澤東之歌》。
周巍峙在文中指出:“用詩和歌曲來歌頌和贊美人民的領袖毛主席,描繪領袖的英雄形象,表達人民對領袖無限的尊敬與深厚的感情,這是很光榮的但也是很艱巨的任務。”“我們的詩人和音樂家也寫了不少歌頌毛主席的歌曲,這些歌曲有的已在廣大群眾中流行。但在歌頌毛主席的歌曲當中,也還存在一些問題,應該嚴肅地認真地加以考慮。”
在文藝創(chuàng)作的內容方面,周巍峙旗幟鮮明地指出,歌曲對毛主席的歌頌,必須正確認識領袖與群眾的關系,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,嚴肅批評了只見領袖、不見人民的現(xiàn)象。
他說:“我看了二十幾個歌頌毛主席的歌曲,有的是群眾自己的創(chuàng)作,在這些歌曲里最常見的詞句是‘大救星’‘恩人’‘像爹娘’,或者‘北斗星’‘幫助咱們把身翻’‘跟著他’,以及‘飲水要思源’等等,僅僅有少數歌子提到人民的力量。這些歌曲雖然反映了群眾對毛主席衷心的敬愛與感激,卻沒有充分反映出領袖與群眾之間的正確的關系,或者反映得還不夠恰當。領袖的偉大就依靠于他是真誠地相信群眾,依靠群眾,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,發(fā)揮群眾的力量,因此他才能領導群眾在十分艱巨與復雜的斗爭中贏得勝利?!薄皠?chuàng)作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本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工作,我們需要更好地去理解人民對領袖的情感,善于選擇某一側面、某一角落來描繪領袖與人民的關系,人民熱愛領袖的情緒。”
上述文字,一方面說明了周巍峙批評《毛澤東之歌》的語境和主旨;另外一方面,更為重要的是,體現(xiàn)出了當時文化界比較民主活躍的氛圍,尤其是對領袖能夠采取比較正確而客觀的態(tài)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人民日報》開辟的《人民文藝》欄目,為文化界這種自由開放的文藝批評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(huán)境。
對于在文藝創(chuàng)作內容上比較好地處理了領袖與群眾關系的歌曲,周巍峙毫不吝嗇地稱贊道:“陜北民間的詩人孫萬福曾用‘高樓大廈平地起,蟠龍臥虎高山頂’這兩句話歌頌毛主席,‘蟠龍臥虎’要依靠‘高山’,‘高樓大廈’要從‘平地’建起。這樣他就把領袖與群眾的關系正確地表現(xiàn)出來了,而不是把領袖寫成了‘超人’與‘救世主’。”
筆鋒一轉,對于文藝創(chuàng)作內容上只見領袖、不見人民的現(xiàn)象,周巍峙特別以《毛澤東之歌》為典型進行了批評。文章指出:“如由張春橋作詞、盧肅作曲的《毛澤東之歌》。詞中雖也著重說明了毛主席剛毅的戰(zhàn)斗精神,以及他在革命中的領導作用,但他所選取的形象是暴風雨中的‘海燕’,是‘黑暗無邊,夜霧茫?!ゴ箢I袖與迅速發(fā)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?!薄坝腥苏J為它的情調受了宗教贊美詩的影響,這不是沒有原因的。雖然這個歌曲是十年前的創(chuàng)作,在新解放的城市中,也曾為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所歡迎,但從整個思想情感來看,卻和現(xiàn)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?!?br />
同時,文章還插入曲譜圖,對《毛澤東之歌》的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也提出了批評,指出其“曲調過于平淡,情感沉郁”,“更帶有感傷的成分”。
《毛澤東之歌》是否真如周巍峙所言呢?讓歌詞自身來說明問題:
密云籠罩著海洋,海燕呼喚暴風雨。你是最勇敢的一個,不管黑暗無邊,夜霧茫茫,從不停息你戰(zhàn)斗的號召,從不收起你堅強的翅膀。
在南方,在北方,從中原,到邊疆,你響亮的聲音,鼓舞著斗爭中的人民,溫暖著受難者的心。
敬愛的毛澤東同志,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,學著你的榜樣,跟著你的火炬,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。
敬愛的毛澤東同志,你是勝利的旗幟,光明的象征,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,學著你的榜樣,跟著你的火炬,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。
通觀整篇歌詞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確實都是對毛澤東“宗教贊美詩”般的虔誠,只見領袖、不見人民,并未“形象地概括了抗戰(zhàn)的艱苦”,周巍峙的“對偉大領袖與迅速發(fā)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”“和現(xiàn)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”的批評是比較公允的。
■張春橋對批評的回應■
對周巍峙的批評,歌詞作者張春橋作何反應?一個月以后,1951年3月11日,《人民日報》刊發(fā)了張春橋的答復。全文如下:
編輯同志:
今天讀到《人民文藝》第八十七期所載周巍峙同志《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(chuàng)作》一文。我完全同意他對我和盧肅同志合作的《毛澤東之歌》的意見。他所指出的許多缺點,是一九四一年“七一”前寫成這個作品時我們就感到了的。一九四三年整風時,我對這支歌曲也曾進行檢討,和巍峙同志這篇文章的意見基本上也是一致的。經過整整十年,每當聽到人們還在唱這支歌時,內心實在不安,它成了我的一個精神負擔,并且一天比一天沉重。雖然也曾想重寫一支新歌,但思想感情很不成熟,始終未敢落筆。我衷心地希望有新的歌曲來代替它。我想,現(xiàn)在人們還在唱它,并不是因為它好,而是迫切需要一支歌來表達對領袖的敬愛。我自己也仍愿在這方面努力。
這支歌人民廣播器材廠曾灌過唱片,為了不使它再推廣,我已請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(fā)行。謝謝你們。
從信中,我們可以看出,張春橋不僅“完全同意他對我和盧肅同志合作的《毛澤東之歌》的意見”,并且立即主動采取補救措施,“這支歌人民廣播器材廠曾灌過唱片,為了不使它再推廣,我已請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(fā)行”。我們必須承認,當時已貴為《解放日報》總編輯兼社長的張春橋,對和自己職務大體相當的周巍峙的公開批評,并未惱羞成怒,也未大加辯解,其態(tài)度之誠懇,言辭之周全,反應之迅速,足以讓人刮目相看。
文人相輕,互不服氣,在文壇算不上什么怪事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張春橋這個筆桿子對周巍峙這個筆桿子不留情面的批評所采取的態(tài)度,是相當淡定成熟的。與人們印象中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的“狗頭軍師張”截然不同,一個謙虛謹慎、思維縝密的“秀才”形象躍然紙上。這是歷史的事實!一個人的性格、人品和命運,很大程度上是個體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的。但是,思想和地位的改變,大環(huán)境大氣候的影響,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從1941年張春橋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式贊美中,是否可以看出張春橋性格中善于投機、迎合的端倪呢?筆者認為,僅就創(chuàng)作這首歌而言,是投機、迎合的性格使然,還是發(fā)自內心的欽佩,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。或許只有通過大量相關的事實,并和張春橋有相當接觸,對其有相當了解的人才有資格“姑且論之”。
對于張春橋的來信,《人民日報》還寫了個編者按:“這個歌曲,除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(fā)行外,各地廣播電臺應即停止播送?!币簿褪钦f,周巍峙對《毛澤東之歌》“和現(xiàn)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”的批評,不僅張春橋表示認可和贊同,黨的喉舌《人民日報》也深表贊同與支持,說明當時大環(huán)境、大氛圍對文藝批評是包容的,對個人崇拜是持批判態(tài)度的。
在刊發(fā)張春橋答復文章的同時,《人民日報》還登載了署名為“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公安干部學校一個讀者”的來信。在這封以《歡迎音樂批評》為題的信中,作者說:“最近在《人民文藝》上登過一篇周巍峙同志的《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(chuàng)作》,我看了以后很滿意……我還希望以后在《人民文藝》上能刊登些好的歌,新鮮的有力的群眾的歌,高度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結合的歌。”這也進一步說明,正確認識領袖和群眾的關系,“新鮮的有力的群眾的歌”更受歡迎。以《歡迎音樂批評》為題,也進一步說明《人民文藝》對文藝批評的支持態(tài)度。
■《毛澤東之歌》被停播的文藝批評背景■
作為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,周巍峙點名批評《毛澤東之歌》,肯定不會毫無緣由。即使他的批評具有某種偶然性,《人民日報》的《人民文藝》欄目也不會隨意批評一首曾經產生過深遠影響的、歌頌領袖的歌曲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《毛澤東之歌》被批評,并能使張春橋坦然接受呢?這就涉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批評的大背景。
文學藝術是新中國文化建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。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,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。毛澤東在代中共中央起草的賀電中指出,“在革命勝利以后,我們的任務主要地就是發(fā)展生產和發(fā)展文化教育”;號召一切愛國的文藝工作者進一步團結起來,廣泛地發(fā)展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工作,使人民的文藝運動大大發(fā)展起來,“借以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,借以配合人民的經濟建設工作”。這樣,五四運動以來處于分散形態(tài)的“新文藝運動”由此進入“新的人民的文藝”時代。9月,《共同綱領》明確規(guī)定:“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,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,培養(yǎng)國家建設人才,肅清封建的、買辦的、法西斯的思想,發(fā)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。”
進入“新的人民的文藝”時代以后,如何“肅清封建的”思想,如何看待革命年代的文藝創(chuàng)作,如何進行新的文藝創(chuàng)作等問題,突出地擺在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前。由于認識上的分歧,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創(chuàng)作的許多方面產生了討論和爭鳴。其中,對于抒情歌曲的創(chuàng)作,也因存在認識上的分歧,產生了爭鳴。《人民日報》的《人民文藝》欄目將某些過去戰(zhàn)爭年代創(chuàng)作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又一度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抒情歌曲,當作具有傾向性錯誤的例子而給予批評,正是這種討論和爭鳴的一部分。
《人民日報》幾篇文章的選取,應該是有意識地在文藝創(chuàng)作上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,呼應著文藝批評活動。
1951年4月20日,上海音樂家協(xié)會就曾召開關于歌頌領袖的歌曲創(chuàng)作座談會,討論《毛澤東之歌》。
1954年3月28日,《人民日報》的《人民文藝》欄目發(fā)表呂驥《為創(chuàng)作更多更好的群眾歌曲而努力——談關于群眾歌曲創(chuàng)作的幾個問題》一文,《毛澤東之歌》再次被當作“靶子”受到批評。不過,這一次有更負盛名的《解放區(qū)的天》“陪斗”:“但另一方面,我們也不能否認,有些歌曲,其實不一定都是抒情歌曲,確實有些不健康的成分,是以個人的、陳舊的、輕浮的情感代替了新的、樂觀的、健康的人民情緒。曾經廣泛流行過的《解放區(qū)的天》《毛澤東之歌》就是明顯的例子。固然缺乏分析地隨便給某些歌戴上小資產階級的帽子是不恰當的,但因此放棄對于有嚴重缺點的作品的批評,同樣是有害的;那樣要造成思想上的混亂,資產階級思想傾向以及各種庸俗的思想情緒就會得到發(fā)育的溫床,抒情歌曲就有走向灰色的、頹廢的道路的可能。”
這次的文藝批評,與1951年純粹就文藝創(chuàng)作的內容和表現(xiàn)形式的批評不同,明顯帶有當時政治尤其是文藝逐漸朝“左”轉的痕跡,上升為“資產階級思想傾向以及各種庸俗的思想情緒”的問題。這些都說明對《毛澤東之歌》的批評不是孤立和偶發(fā)的事件,而是當時提倡文藝批評背景下的產物。
至此,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,《毛澤東之歌》之所以驟然退出歷史舞臺以至銷聲匿跡,主要是因為“對偉大領袖與迅速發(fā)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”,“和現(xiàn)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”;在文藝創(chuàng)作內容上,沒能正確反映領袖與群眾的關系;在文藝創(chuàng)作形式上帶有“曲調過于平淡,情感沉郁”等缺憾。在提倡文藝批評的大環(huán)境下,這些問題和缺憾,不僅引起了以周巍峙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的注意和批評,而且以《人民日報》的《人民文藝》欄目為代表的主流文藝也對這種批評持支持態(tài)度。如此一來,《毛澤東之歌》悄然退場也就勢所必然了。